(5.1)http
  • 浏览器的数据库
  • (5.1)http

    1. concepts

    HTTP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,主要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.在你的文件中,HTTP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:

    1. 请求方法:HTTP的请求方法包括GET, POST, PUT, DELETE等.这些方法定义了客户端可以对服务器上的资源执行的操作.

    2. URL:URL是统一资源定位符,用于指定网络上的资源的位置.

    3. 请求头:请求头包含了关于请求的元数据,如客户端类型/接受的内容类型等.

    4. 请求体:请求体包含了发送给服务器的数据.

    5. 响应状态码:响应状态码表示了请求的处理结果.例如,200表示请求成功,404表示请求的资源未找到.

    6. 响应头:响应头包含了关于响应的元数据,如内容类型/内容长度等.

    7. 响应体:响应体包含了服务器返回的数据.

    8. Cookies:Cookies是服务器发送到用户浏览器并保存在浏览器上的一种数据,它可以让服务器记住用户的信息.

    9. Session:Session是服务器端用来保存用户状态的一种机制.

    10. Cache:缓存是一种优化机制,可以让浏览器保存服务器返回的资源,以便在下次请求时直接使用,而不必再次向服务器请求.

    以上就是HTTP协议的主要内容.

    1.1 请求方法

    HTTP的请求方法包括GET,POST,PUT,DELETE四种基本方法.(四种方法中只有POST不是操作幂等性的)

    get和post的区别:

    1. get方法不会修改服务器上的资源,它的查询是没有副作用的,而post有可能会修改服务器上的资源
    2. get可以保存为书签,可以用缓存来优化,而post不可以
    3. get把请求附在url上,而post把参数附在http包的包体中
    4. 浏览器和服务器一般对get方法所提交的url长度有限制,一般是1k或者2k,而对post方法所传输的参数大小限制为80k到4M不等
    5. post可以传输二进制编码的信息,get的参数一般只支持ASCII

    1.2 URL

    1.3 请求头

    1.4 请求体

    1.5 响应状态码

    • HTTP返回状态码有哪些?

      • 200 客户端请求成功
      • 30x 重定向
      • 40x 客户端有问题,404表示客户端提交url不存在,403表示服务器拒绝客户端访问 通常服务器会返回401(未授权)或403(禁止)错误,而不是405错误.401错误表示需要身份验证,客户端应该重新发送请求,提供正确的认证信息.403错误表示服务器理解了请求,但是拒绝执行,这通常表示账号密码错误或者账号没有权限访问请求的资源.
      • 50x 服务器有问题,服务器当前不能够响应请求.

        1.6 响应头

        1.7 响应体

        1.8 cookies

        1.9 session

        1.10 cache

    2. quiz

    2.1 网页解析的过程与实现方法

    这里仅展示浏览器解析服务器响应的过程,URL解析和交互的完整过程在(9)

    • 首先是html文档解析,浏览器会将html文档生成解析树,也就是DOM树,它由dom元素以及属性节点组成.
    • 然后浏览器加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外部css文件或者图片资源,还会另外发送请求来获取css文件和资源,这个请求通常是异步的,不会影响html文档的加载.
    • 不过如果浏览器在加载时遇到了js文件,则会挂起渲染的线程,等待js文件加载解析完毕才恢复html的渲染线程.
    • 然后是css解析,将css文件解析为样式表对象来渲染DOM树.
    • 2.2 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后执行的全部过程(如www.baidu.com)

      1. 首先是域名解析,客户端使用DNS协议将URL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;
      2. 然后建立TCP连接,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过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;
      3. 接着是http连接,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http连接请求; (http连接无需额外连接,直接通过已经建立的TCP连接发送)
      4. 服务器对客户端发来的http请求进行处理,并返回响应;
      5. 客户端接收到http响应,将结果渲染展示给用户.

    2.3 http/1.0和http/1.1的区别

    HTTP 协议老的标准是 HTTP/1.0 ,目前最通用的标准是 HTTP/1.1 . HTTP1.0 只保持短暂的连接,浏览器的每次请求都需要与服务器建立一个 TCP 连接,但是最新的http/1.0加入了长连接,只需要在客户端给服务器发送的http报文头部加入Connection:keep-alive HTTP 1.1 支持持久连接,默认进行持久连接,在一个 TCP 连接上可以传送多个 HTTP 请求和响应,减少了建立和关闭连接的消耗和延迟.

    2.4 谈谈GET和POST的区别?

    um…何必呢?其实我们都知道,HTTP是基于TCP🔗链接的,所以所有的方法,都是可以自己写的,只不过基于标准我们一起定义了上述几种请求方法.所以对于GET和POST请求,上面的说法是正确的,都是从服务器上拿资源.看似GET只能某种获取资源,但是同样他也能告知服务器参数,已经需要的资源处理结果.POST同样,只不过,在万维网的世界里,GET请求做事要做出面在url上填参数,而POST就不会,而是把东西都放在肚子里,到了服务器端,再跟服务器说.当然,也可以在POST上的url填参数,不过这样做有点,暴露信息,何必呢?

    当然HTTP对GET和POST参数的传递渠道提出了要求(url或者request body).GET请求比较苦逼,URL,也就是浏览器会限制🚫长度在2K个字节,而(大多数)服务器最多处理64K字节大小的url.超过部分,恕不处理(臣妾做不到啊!).所以,要是在GET请求URL大量写入参数,服务器,处理不了…就GG,而且,URL也填不了那么多啊.如果使用request body,有些服务器会处理,但是有些服务器就直接忽略,根据get请求,服务器处理的方法也不同.

    所以我说,基于TCP连接的GET和POST其实没什么差别,只是HTTP标准让他们出现了差别.
    所以面试官错了吗?因为HTTP标准就这点区别?并不是,其实基于TCP连接, GET会产生一个TCP数据包,POST会产生两个TCP数据包

    • 对于GET方式的请求,浏览器会把http header和data一并发送出去,服务器响应200 OK返回数据.
    • 对于POST方式请求,浏览器会先发送header,服务器响应100 continue,表示,来!我们可以发送数据了.浏览器再去亲吻服务器,服务器就响应200

    因为POST需要两步,所以时间上会消耗一点,但是资源就不会被浪费.
    所以,这时候面试官会说什么,真棒👍

    缓存总览:从性能优化的角度看缓存 Cache-Control

    缓存分类

    前面的状态码304说可以直接从本地获取资源,因为返回304代表资源未曾改变,浏览器直接使用本地缓存。我们知道HTTP是渣男,从来不负责任,不保存什么状态,也不会负责记录之前的请求和响应内容。
    那浏览器就不能依赖HTTP这个请求来做,浏览器就自己来做缓存。根据响应回来的信息,做记录📝,就是缓存,没错了,接下来就要讲讲这个缓存机制

    缓存的作用 重用已获取的资源,减少延迟与网络阻塞,进而减少显示某个资源所用的时间

    借助HTTP缓存,Web站点变得具有响应性
    其实我们对于页面静态资源的要求就两点

    • 静态资源的加载速度
    • 页面渲染速度

    页面渲染速度建立在资源加载速度之上,但不同类型的加载顺序和实际也会对其产生影响,所以缓存的可操作空间非常大。
    缓存的作用很明显,但是对于浏览器缓存机制,是不是也会有区分呢?也就是说,对于缓存机制也会有不同,进而提升性能呢?对,没错。路由器有路由器的策略,让转发的速度可以根据路由策略而控制,性能提高。贪心算法有贪心策略,让性能不至于降低特别多。当然浏览器也会有自己的缓存策略,让自己的性能也不会至于降低。但凡涉及优化性能都会有一个策略。

    浏览器缓存机制:强缓存、协商缓存

    良好的缓存策略可以降低资源的重复加载提高网页的整体加载速度,通常浏览器缓存策略分为两种:一种是强缓存,一种是协商缓存

    基本原理
    • 浏览器在加载资源的时候,根据请求头的expires和cache-control判断是否命中强缓存,则直接从缓存读取资源,不会发请求到服务器(什么是强缓存?为什么不用发请求?)
    • 如果 没有命中强缓存,浏览器一定会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器,通过last-modified和etag验证资源是否命中协商缓存,如果命中,服务器会将这个请求返回,但是不会返回这个资源的额数据,依然是从缓存中读取资源(304)(协商发送了请求,返回304)
    • 如果前面两者都没有命中,直接从服务器加载资源

    为什么强缓存没有发送请求呢?

    强缓存 Expires与Cache-Control

    Expires是http1.0提出的一个表示资源过期时间的header,描述的是一个绝对时间,由服务器返回。这个在前面谈到的实体报文首部字段有论述。Expires受限于本地时间,如果修改了本地时间,可能会造成缓存失效。

    expires: Tue, 18 Feb 2020 01:18:41 GMT
    

    这就是服务器返回正文报文首部字段的expires。是服务器的预计失效时间

    Cache-Control出现于HTTP/1.1,优先级高于Expires,表示相对时间

    cache-control: must-revalidate, max-age=31536000
    

    咦?must-revalidate,什么鬼?这时候我们不如先了解一下cache-control整个指令的意义。

    通过指定cache-control指令,就能操作缓存的工作机制

    指令的参数是可选的,多个指令之间通过”,”分隔。首部字段Cache-Control指令可用于请求以及响应时。(是个通用首部字段)

    cache-control: private,must-revalidate, max-age=31536000
    

    cache-control指令一览表

    缓存请求指令

    指令 参数 说明
    no-cache 强制向源服务器再验证
    no-store 不缓存请求或响应的任何内容
    max-age=s 必须 响应的最大Age值
    max-stale=s 可省略 接收已过期的响应
    min-fresh=s 必须 期望在指定时间内的响应仍有效
    no-transform 代理不可更改媒体类型
    only-if-cached 从缓存获取资源
    cache-extension - 新指令标记(token)

    缓存响应指令

    指令 参数 说明
    public 可向任意方提供响应的缓存
    private 可省略 仅向特定用户返回响应
    no-cache 可省略 缓存前必须先确认其有效性
    no-store 不缓存请求或响应式的任何内容
    no-transform 代理不可更改媒体类型
    must-revalidate 可缓存但必须再向源服务器进行确认
    proxy-revalidate 要求中间缓存服务器对缓存的响应有效性再进行确认
    max-age=s 必须 响应的最大Age值
    s-maxage=s 必须 公共缓存服务器响应的最大Age值
    cache-extension - 新指令标记(token)
    • 对于no-cache我有话说,no-cache,emmm,并不是说不会缓存到数据到本地,而是可以存储在本地缓存区中。只是与原始服务器进行新鲜度再验证之前,缓存不能将其提供给客户端使用。因此上面的表单中也说到,强制向源服务器再验证。
    • public,可以被多用户共享,包括终端,CDN等中间代理服务器。
    • private,只能被终端浏览器缓存,私有的,不允许中继缓存服务器进行缓存

    以上就是强缓存,其实就是通过cache-control的缓存指令,设立缓存策略,这个强缓存就是将缓存保存再本地,强制计算时间是否过期,要是没有就在本地取资源。

    协商缓存 Last-Modified,If-Modified-Since和Etag,If-None-Match管理

    前面提高过增强校验,在返回206的状态下,验证文件是否过期。其实这也是协商缓存的一部分。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没有命中强缓存,也就是,时间过期,就会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器,验证协商的缓存是否命中,如果命中,返回304,Not Modified。所以协商缓存,重点在协商。

    Last-Modified、If-Modified-Since

    Last-Modified表示本地文件最后修改日期,浏览器会在request header加上If-Modified-Since(上次返回Last-Modified的值),询问服务器在该日期后资源是否有更新,有更新就将新的资源发送回来,没有,就继续用本地缓存文件。但是, 如果在本地打开缓存文件,就会造成Last-Modified被修改,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HTTP/1.1出现Etag

    ETag、If-None-Match

    ETag就是资源的唯一标识,就像个指纹,资源变化就会导致ETag变化,跟最后修改时间没有关系,ETag可以保证每一个资源唯一。但是如果你打开了资源,修改了,也会导致ETag改变。
    If-None-Match的header会将上次返回的Etag发送给服务器,询问该资源的Etag是否有更新,有变动就会发送新的资源回来
    那么手动更改缓存文件,导致Last-Modified修改,就会让客户端认为这个文件已经被修改了看,就重新GET。
    TODO:

    交互etag

    ETag的优先级比Last-Modified更高

    具体为什么要用ETag

    • 一方面,一些文件可能会周期性修改,而他的内容并不改变,这时候我们不希望ETag认为这个文件被修改了,而重新GET
    • 修改频繁,而If-Modified-Since只能检查到的粒度是s级,这种修改没有办法判断啦
    • 某些服务器不能精确得到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

    流程

    状态码200与304

    200 表示强缓存Expires/Cache-Control失效,返回新的资源文件
    200(from cache):强缓存Expires/Cache-Control两者都有,为国企,Cache-Control 优先Expires时,浏览器获取本地资源
    304(Not Modified):协商缓存Last-Modified/Etag未过期,服务端返回状态码304

    但是现在改成这样,磁盘(from disk cache)和内存(memory cache)两种
    200_cache

    两种缓存策略要配合使用,如果不用强缓存,协商缓存没有什么意义,大部分web服务器都默认开启协商缓存同时启用【Last-Modified,If-Modified-Since】和【ETag、If-None-Match】

    • 分布式系统里的多台机器的文件的Last-Modified必须保持一直,以免负载均衡到不同机器导致比对失效
    • 分布式系统尽量关掉ETag(没太机器生成的Etag都会不太一样)

    ok👌,缓存我们了解了,那么缓存,缓存,缓存在哪里呢?拿东西也要找个地方拿撒

    浏览器的数据库

    存储的数据可能是从服务端获取到的数据,也可能是在多个页面中需要频繁使用到的数据

    • cookie: 一个cookie不超过4k,每个网站不超过20个cookie,所有网站cookie总和不超过300个
    • localStorage:5M,除非手动清除,否则一直存在
    • sessionStorage:5M,不可以跨标签访问,页面关闭就清理
    • indexedDB:浏览器端数据库,无限容量,除非手动清除,否则一直存在

    聊聊cookie

    cookie的实体

    Cooke通过客户端记录信息确定用户身份 Session通过在服务器端记录信息来确定用户身份

    cookie存储在客户端的Cookies文件夹内📁(物理位置)
    cookie存储的类型限制是字符串(类型限制🚫)
    当前请求上下文,上下文都能访问Cookie,Cookie对每个用户来说都是独立的(状态使用范围)
    每个cookie都有自己的过期时间,超过过期时间就会失效(生命周期)
    存储在客户端,安全性差,对于敏感数据建议加密🔐后存储(安全与性能)
    可以方便地管理网站和用户,长久保存用户设置
    以上是cookie的总结点,那么cookie存储的结构是什么呢?Key-Value结构,多个key用”&”连接。
    要好好了解一下cookie,我们带着一个问题去看。 浏览器禁止cookie时,服务器与客户端浏览器能否保持session连接❓
    鉴于这个问题,我们来看看这两对报文
    第一次请求

    Http request:
    
    GET /cluster/index.jsp HTTP/1.1
    
    Accept: image/gif, image/jpeg, image/pjpeg, image/pjpeg, application/x-shockwave-flash, application/vnd.ms-excel, application/vnd.ms-powerpoint, application/msword, application/x-ms-application, application/x-ms-xbap, application/vnd.ms-xpsdocument, application/xaml+xml, */*
    
    Accept-Language: zh-cn
    
    User-Agent: Mozilla/4.0 (compatible; MSIE 8.0; Windows NT 5.1; Trident/4.0; InfoPath.2; CIBA; .NET CLR 2.0.50727; .NET CLR 3.0.04506.648; .NET CLR 3.5.21022)
    
    Accept-Encoding: gzip, deflate
    
    Host: localhost:8080
    
    Connection: Keep-Alive
    

    第一次响应返回

    Http response:
    
    HTTP/1.1 200 OK
    
    Server: Apache-Coyote/1.1
    
    Set-Cookie: JSESSIONID=4918D6ED22B81B587E7AF7517CE24E25.server1; Path=/cluster
    
    Content-Type: text/html;charset=ISO-8859-1
    
    Content-Length: 377
    
    Date: Tue, 02 Mar 2010 02:58:32 GMT
    

    当第一次请求一个网址时的请求和响应消息,客户端没有该网址的cookie,首先看response消息,我们看到一个Set-cookie,这行其实就是在告诉客户端浏览器,把这一段cookie保存下来,根据cookie的存活时间,这段cookie信息有可能只存在在内存中,也可能保存在文件中。

    在这里我插一段set-cookie的属性值的说明

    属性 说明
    NAME=VALUE 赋予Cookie的名称和其值(必须项)
    expires Cookie的有效期(若不明确指明,则默认浏览器关闭前为止)
    path=PATH 将服务器上的文件目录作为Cookie得到适用对象(若不能指定则默认为文档的所在文件目录)
    domain=域名 作为Cookie适用对象的域名(若不指定则默认为创建cookie的服务器域名)
    secure 仅在HTTPS安全通信时才会发送Cookie
    HttpOnly 加以限制,使Cookie不能被JS脚本访问 安全🔐防止跨站攻击
    Max-Age 在cookie失效之前需要经过的秒数

    下面👇进行第二次请求和响应

    Http request:
    
    GET /cluster/user_details.jsp HTTP/1.1
    
    Accept: image/gif, image/jpeg, image/pjpeg, image/pjpeg, application/x-shockwave-flash, application/vnd.ms-excel, application/vnd.ms-powerpoint, application/msword, application/x-ms-application, application/x-ms-xbap, application/vnd.ms-xpsdocument, application/xaml+xml, */*
    
    Accept-Language: zh-cn
    
    User-Agent: Mozilla/4.0 (compatible; MSIE 8.0; Windows NT 5.1; Trident/4.0; InfoPath.2; CIBA; .NET CLR 2.0.50727; .NET CLR 3.0.04506.648; .NET CLR 3.5.21022)
    
    Accept-Encoding: gzip, deflate
    
    Host: localhost:8080
    
    Connection: Keep-Alive
    
    Cookie: JSESSIONID=4918D6ED22B81B587E7AF7517CE24E25.server1
    

    客户端包含了Cookie的值,放在HTTP请求报文中发送给服务器

    Http response
    
    HTTP/1.1 200 OK
    
    Server: Apache-Coyote/1.1
    
    Set-Cookie: JSESSIONID=4918D6ED22B81B587E7AF7517CE24E25.server1; Expires=Tue, 02-Mar-2010 22:15:38 GMT
    
    Content-Type: text/html
    
    Content-Length: 252
    
    Date: Tue, 02 Mar 2010 05:35:38 GMT
    

    服务器响应同样的内容。那么这两个报文告诉我们什么呢?一个用户的所有请求操作都应该属于同一个会话,而另一个用户的所有请求操作都属于另一个会话。我们知道HTTP是一个渣男,无状态的协议,一旦数据交换完毕,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连接就会关闭,再次交换新的数据就需要建立新的连接🔗。这就意味着服务器端无法从连接上跟踪会话,那怎么着?只能靠cookie。客户端请求服务器,如果需要记录该用户状态,就是用response向客户端颁发一个Cookie。客户端浏览器会把Cookie保存起来。当浏览器再请求该网站时,就会把请求的网址和Cookie一同提交给服务端。这时候,服务端检查Cookie,辨别用户的状态,服务器还可以根据需要修改Cookie的内容。
    cookie的内容主要包括:名字,值,过期时间,路径和域名

    session机制

    session是另一种记录客户状态的机制,与不同的是Cookie保存在客户端浏览器中,而Session保存在服务器上。他也是为了无状态的协议实现状态记录📝,客户端浏览器在访问服务器的时候,服务器把客户端信息以某种形式记录在服务器上,什么形式呢?也是键值对的形式,但是可能还需要计算,也有过期时间。客户端浏览器再次访问时只需要从该Session中查找该客户的状态即可。
    所以JSESSIONID和真实的session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,而这个JSESSIONID字符串就是通过http协议的cookie功能实现的。

    那么,在浏览器禁用cookie时,会发生什么呢?无非就是cookie没有了呗,第二次请求就不会发送cookie的信息了呗。那么服务器就会认为这个请求是一个新的请求,又创建一个服务器session…如此循环♻️往复。
    那么,能保持session连接吗?如果按上面的来说,就是不能保持,但是有方法实现吗?很多种形式,只要服务器认你这个token即可,例如可以通过URL传,可以通过indexdb传,可以通过request body传,只要服务器可以认得,就能保证你的客户端的状态。
    这样就能保持session状态连接。

    Storage:localStorage、sessionStorage

    • 大小:官方建议5M存储空间
    • 类型:只能操作字符串,在存储之前应该使用JSON.stringfy()方法先进行一步安全转换字符串,取值时在用JSON.parse()方法再转换一次
    • 存储的内通:数字,图片,json,样式,脚本…
    • ⚠️数据时明文存储,毫无隐私性可言,绝对不能用于存储敏感信息
    • 区别:sessionStorage临时存储在sesssion中,浏览器关闭,数据随之小事,localStorage将数据存储在本地,理论上一直有 * 另,不同浏览器无法共享localStorage和sessionStorage中的信息。同一浏览器的相同域名和端口的不同页面📃间可以共享相同localStorage,但是不同页面间无法共享sessionStorage的信息
    // 保存数据
    localStorage.setItem( key, value );
    sessionStorage.setItem( key, value );
    // 读取数据
    localStorage.getItem( key );
    sessionStorage.getItem( key );
    // 删除单个数据
    localStorage.removeItem( key ); 
    sessionStorage.removeItem( key );
    // 删除全部数据
    localStorage.clear( ); 
    sessionStorage.clear( );
    // 获取索引的key
    localStorage.key( index ); 
    sessionStorage.key( index );
    
    监听Storage事件

    可以通过监听window对象的storage事件并指定其事件处理函数,当页面中对localStorage或sessionStorage进行修改时,会触发对应的处理函数

   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storage',function(e){
       console.log('key='+e.key+',oldValue='+e.oldValue+',newValue='+e.newValue);
    })
    /***
    * 触发事件的时间对象(e 参数值)有几个属性:
    * key : 键值。
    * oldValue : 被修改前的值。
    * newValue : 被修改后的值。
    * url : 页面url。
    * storageArea : 被修改的 storage 对象。
    ***/
    

    indexedDB

    张鑫旭博客indexedDB可以了解了解

    1⃣️打开数据库

    var DBOpenRequest = window.indexedDB.open(dbName,version);
    

    打开数据库的结果是,有可能触发4种事件

    • success,error,upgradeneeded第一次打开该数据库,或者数据库版本发生变化,blocked上一次数据库连接还未关闭

    第一次打开数据库时,会先触发upgradeneeded事件,然后触发success事件

    var openRequest = indexedDB.open("test",1);
    var db;
    // open返回一个对象,回调函数会定义在这个对象之上
    
    openRequest.onupgradeneeded = function(e) {
        console.log("Upgrading...");
    }
    // 回调函数接受一个事件对象event作为参数
     
    openRequest.onsuccess = function(e) {
        console.log("Success!");
        db = e.target.result; // target.result属性就指向打开的indexedDB数据库
    }
     
    openRequest.onerror = function(e) {
        console.log("Error");
        console.dir(e);
    }
    

    2⃣️创建一个数据库存储对象

    var objectStore = db.createObjectStore(dbName, { 
            keyPath: 'id',
            autoIncrement: true
        });
        // objectStore是一个重要对象,可以理解为存储的对象
        // objectStore.add()可以向数据库添加数据,objectStore.delete()删除数据,objectStore.clear()可以为空,objectStore.put()可以替换数据
    
        objectStore.createIndex('id', 'id', {
            unique: true    
        });
        // objectStore创建数据库的主键和普通字段
        objectStore.createIndex('name', 'name');
        objectStore.createIndex('begin', 'begin');
        objectStore.createIndex('end', 'end');
        objectStore.createIndex('person', 'person');
        objectStore.createIndex('remark', 'remark');
    

    3⃣向indexedDB添加数据
    数据库的操作都是基于事务(transaction)来进行,无论是添加编辑还是删除数据库,都要先建立一个事务(transaction),才能继续下面的操作

    // 新建一个事务
    var transaction = db.transaction('project', "readwrite");
    // 打开存储对象
    var objectStore = transaction.objectStore('project');
    // 添加到数据对象中
    objectStore.add(newItem);
    newItem={
      "name": "第一个项目",
      "begin": "2017-07-16",
      "end": "2057-07-16",
      "person": "张鑫旭",
      "remark": "测试测试"
    }
    

    4⃣️indexedDB数据库的获取
    indexedDB数据库的获取使用Cursor APIs和Key Range APIs。也就是使用“游标API”和“范围API”,具体使用可以去看文档
    游标🌰

    var objectStore = db.transaction(dbName).objectStore(dbName);
    objectStore.openCursor().onsuccess = function(event) {
        var cursor = event.target.result;
        if (cursor) {
            // cursor.value就是数据对象
            // 游标没有遍历完,继续
            cursor.continue();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// 如果全部遍历完毕...
        }
    }
    

    例如查询范围

    // 确定打开的游标的主键范围
    var keyRangeValue = IDBKeyRange.bound(4, 10);
    // 打开对应范围的游标
    var objectStore = db.transaction(dbName).objectStore(dbName);
    objectStore.openCursor(keyRangeValue).onsuccess = function(event) {
        var cursor = event.target.result;
        // ...
    }
    

    其中,有bound(), only(), lowerBound()和upperBound()这几个方法,意思就是方法名字面意思,“范围内”,“仅仅是”,“小于某值”和“大于某值”。

    方法最后还支持两个布尔值参数,例如:

    IDBKeyRange.bound(4, 10, true, true)
    

    取范围3-9,也就是true的时候,不能与边界相等

    好了,到这里,localStorage是键值永久保存在本地,sessionStorage是键值临时保存存储在session,关掉浏览器就没了,indexedDB能永久存储支持数据结构比较复杂的存储。

    localStorage,sessionStorage和cookie的区别

    共同点:都是保存在浏览器端、且同源的
    区别:

    • cookie数据始终在同源的http请求中携带(即使不需要),即cookie在浏览器和服务器间来回传递,而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不会自动把数据发送给服务器,仅在本地保存。cookie数据还有路径(path)的概念,可以限制cookie只属于某个路径下

    • 存储大小限制也不同,cookie数据不能超过4K,同时因为每次http请求都会携带cookie、所以cookie只适合保存很小的数据,如会话标识。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虽然也有存储大小的限制,但比cookie大得多,可以达到5M或更大

    • 数据有效期不同,sessionStorage:仅在当前浏览器窗口关闭之前有效;localStorage:始终有效,窗口或浏览器关闭也一直保存,因此用作持久数据;cookie:只在设置的cookie过期时间之前有效,即使窗口关闭或浏览器关闭

    • 作用域不同,sessionStorage不在不同的浏览器窗口中共享,即使是同一个页面;localstorage在所有同源窗口中都是共享的;cookie也是在所有同源窗口中都是共享的

    • web Storage支持事件通知机制,可以将数据更新的通知发送给监听者

    • web Storage的api接口使用更方便

    通过缓存机制,实现离线开发,也是可能的。通过缓存机制,实现负载均衡也是可能的。后面会持续讲到CDN的,这节只是讲了静态资源的缓存,后面会持续讲解。